昨天我坐38路車去深圳火車站接人,下車后卻找不到火車站的出站口。看了幾塊標識牌,沒看到相關提示。環顧四周,不見“出站口”字樣。向站內小賣部人員問路,對方告訴我坐電梯到下一層。下去后仍不見“出站口”標識,后來求助于一位義工才找到目標。
我順便問了一位來接人的女士,她與我有著相近的親身感受:火車站很漂亮,指示牌卻不完善,可惜。
當天下午大約2點50分,我坐113路車從“南山郵局”到達“特區報社”站。在近20分鐘時間里,行人過街的提示器一直處于紅色狀態,起初行人都在等待提示器變綠,但后來有好幾撥行人趁來車稀少時橫穿馬路。
從網上搜索得知,一位網友在2010年5月16日寫道:“自己真的好笨,連出站口都找不到,雖然到過好幾次深圳火車站,可還是一點都不熟悉,瞎摸著找,總算是找到了。”關于行人認為過街等待時間過長的報道,也有多篇。
也許在一些管理者看來,有或者沒有清晰的標識,出站口就在那里,默然相候,寂靜等你。但對市民來說,一邊是即將出站或在人群中張望的朋友,一邊卻是陷入“迷宮”找不著北的自己,內心的焦灼可想而知。而20分鐘不讓行人過街的交通調度設施,其分析計算能力也大有提升的空間。
掛一個醒目的“出站口”標識牌,讓行人過街的控制設施更靈光,既不是技術難題,也不用花很多錢。為何久拖不決?如果管理部門能多一些換位思考,問題應能早一點解決。
大運在即,城市的公共設施隨之變靚升級。別忘了,從細節處、緊要處完善公共設施,提升公共設施功能,給市民和客人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。